
其實pH值就是一個化學標記,是用來測量某種溶液的酸堿度。眾所周知,水是H2O組成(即2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在一般情況下,水是可以發生微弱的電離,電離出氫(H+)離子和氫氧根(OH-)離子。實質上氫離子就是氫的原子核,所以氫離子不可能單獨存在于水中,而是與未電離的水分子形成水合離子H2O或寫成H3O+。為了表示方便,通常簡寫為:H2OH++OH-。當水的電離達到平衡時(25℃)純水中H+和OH-的濃度都等于10-7M。由于1升水(約55.6摩爾)中僅有10-7摩爾水分子發生電離,所以電離前后水分子的摩爾數幾乎不變,可以看作是個常數。由于在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著水的電離平衡,所以溶液中總是存在H+和OH-。溶液的酸、堿性取決于溶液中H+和OH-的相對大小。在純水中(H+)=(OH-),如果在純水中加少量的酸(增加H+濃度)或加少量堿(增加OH-濃度)形成稀溶液時,則使水的電離平衡發生移動,從而改變(H+)和(OH-)的相對大小,使其不再相等,使水呈酸性或堿性。(中性溶液:(H+)=10-7M,酸性溶液(H+)>10-7M,堿性溶液(H+)<10-7M)(H+)的大小雖然可以表示溶液的酸堿性,但在實際應用中有其不方便之處(例如:0.1MHAC溶液(H+)=1.34×10-3M、0.1NH3?H20溶液,(H+)=7.64×10-12M)為了方便應用,在1909年由丹麥生物化學家SOERNSEN(澤倫森)建議將此不便使用的數值用對數代替,并定義為pH值(pH是拉丁語PONDNSHYDROGENII一詞的縮寫)即氫離子(H+)濃度的常用對數的負值。(pH=-1g(H+))pH值和溶液的酸堿性間的關系用0-14表示,7為中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強,pH值越大堿性越強。
人體內的PH值及生理功能
目前在一些有關的宣傳材料和一些企業的廣告中都講到人的體液是弱堿性,pH值7.35-7.45。其實這樣講是非常不準確的。人的各個組織器官的PH值是不一樣。而人們通常說的pH值為7.35-7.45是指人的血液PH值,而不能理解為人體的pH值。例如:我們胃液PH值為2-3;皮膚:5.5-6.0;大腸:8.4;汗液:6.0;尿液:6:9等等。人體為了進行正常的生理活動,血液中的氫離子(H+)濃度必須保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圍內,而氫離子濃度的正常是依靠人體自身的調節功能,使體內的酸堿達到動態平衡。當代謝產生的酸進入血液時,過多的碳酸由肺部加重呼吸排出二氧化碳(CO2),使pH值保持穩定。當代謝產生的堿進入血液時,過多的HC03由腎臟的調節降低濃度,使pH值保持穩定。其實人體就是由各個組織器官組成的一部精密的機器,他有自身維持體內環境穩態的功能。無論身體的那個部位的pH值都能維持在一個恒定范圍內。只有在嚴密的酸堿平衡調控下,機體的生理功能才能正常運行,并維持著人體健康。
飲用水pH值的界定與健康的關系
我國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和13項生活飲用水衛生檢驗方法的國家標準將正式實施,其中規定的水質檢測指標為106項,而PH值只是感觀性態和一般化學指標中的一項。(pH值定為:6.5-8.5)1958年世界衛生組織第一版的飲水指導準則中規定pH值為:6.5-9.2。在1984年第二版的飲水指導準則中規定為:6.5-8.5。2003年第三版飲水指導準則中規定為:6.5-8.0。在2006年第三版的修訂文本認為:雖然該指標對人體健康沒有危險,但是,對于水處理的控制參數還是應該加以考慮,pH值應控制在6.5-9.5。
據我國有關專家介紹,飲用水pH值定為6.5-8.5主要是為了防止輸水管路的腐蝕,而不會引起任何健康問題。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表明,還沒有發現飲用水pH值的大小與人體健康有直接關系。在人類300多萬年進化過程中,從飲用天然水、井水到近1百年左右的自來水,pH值均為:6.5-8.5之間。
現代都市人的體液pH值經常偏低,被稱為亞健康,其實這和飲用水的pH值沒有多大關系。比如:人體胃液的pH值是2-3酸性很強,當我們喝下pH6.5-8.5的水。幾乎是沒有差異的。比如:可樂等碳酸飲料的pH值為3-4左右。美國人愛喝可樂(據調查美國平均每天每人喝2瓶可樂)不能因此判斷美國人都是酸性體質。再比如,日本秋田縣長壽村(八森潭)飲用水水質調查中(見表)pH值為6.39這并沒有影響該長壽村的長壽記錄。而現代都市人的亞健康現象,主要來自不良的生活習慣,膳食結構不合理,工作和生活中帶來的緊張和壓力,缺少適量的體育鍛煉。
世界衛生組織(WHO)主張,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來指導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必刻意每天去檢測和計算自己飲用水的pH值是7.0還是7.3,只要飲用水安全衛生,每天飲用足夠量的水,并堅持WHO的四項主張,那么各種疾病就可能遠離我們,健康長壽也不再是一句空話。